返回

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0章 核定任务,会哭的孩子有乃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队长,刚空出来的240亩耕地,也要种油菜吗?”

    赵金生交完公粮回来,找到方唯询问三队那边的耕地该怎么处理。

    因为从明年开始就会统一进行核算,他没有资格自作主张,必须听从队里的安排。

    “没错,全都要种植油菜。回头虎子会给你们下发种子,所需的肥料和其他物资也会由队里划拨。”

    方唯让赵金生准备移交原三队的所有设施,并尽快做好口粮和现金的分配工作。

    赵金生应了一句,便去忙活去了。

    等郑虎带人完成了油菜的种植,方唯召集所有的队干部开会,商议今年的分配事宜。

    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想把存库和现金全部分光,也有人委婉的建议多留一些生产资金和物资。

    最终,大家还是等方唯拿主意。

    “不能分光,分光了以后的日子不过了?今年适当的多分一些,稻谷留下10万斤给来应急,口粮按照每人1000斤发放,剩余的都卖了。

    现金的话,第一次分红取平均数800元,第二次分红待定,剩下的当做队里的积累。同志们,不要那么小气,还是要着眼未来。”

    有些人想分光,就是不愿意让三队的摊薄自己的利益。

    但是,队里不多留一些资金和物资,以后的发展怎么办?过了今年以后的日子不过了?

    再说了,原三队的田地和林地都比原二队多,真要处处计较,这笔账还真没法算。

    队干部们想通了这个道理,计较之心也就淡了。

    第二天。

    队里开始发放口粮和现金,口粮按照每人平均1000斤的标准执行。现金按照平均800元进行分红,多劳多得。

    今年的口粮就算分完了,但现金分红只是第一次,回头等卖了稻种还会有一笔收入,根据情况再进行第二次分红。

    大队和公社这些天进行了稻种份额分配,换购比例不变,其中两成用稻谷支付、其余八成用现金支付。

    首先是9万斤农垦58三代稻种,在剔除了少许不合格的部分,队里自留了一些,有8万斤稻种拿出来进换购。

    拿到份额的生产队,首先要将八成的稻谷直接交到收购站,收购站开具收据之后,才能拿着收据和现金五二队换购稻种。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稻谷流入地下交易市场。

    9万斤农垦58三道稻种全部换购完毕,二队收入了16万斤稻谷和69120元现金。

    接下来还有10万斤南光二号三代稻种,换购比例恢复到1比10,前来换购的生产队并不多。

    县里也让各公社积极推广,但效果很一般。

    10天的时间,南光二号只换购出去了2万斤稻种,收入4万斤稻谷和17280元现金。

    “三哥,是不是杂交水稻的宣传力度不够?要不你去找一下郑支书和公社的徐书记,请他们想想办法?”

    郑虎有点着急,明明是高产的稻种却卖不出去,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实际上这个现象也很好理解,毕竟是新生事物,大家对于杂交水稻心存顾虑,想要让更多人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不急,剩下的8万斤南光二号稻种先存着,如果到了明年开春前还没人要,咱们就卖给收购站去。”

    方唯倒是很淡定,好东西终究会被别人认可,不可能砸手上。

    实在不行就通过收购站的渠道卖到临县,比如像清河县肯定愿意购买。

    随后,队里决定进行第二次分红。

    这一次按照平均数500元发放,队里还剩余20万元的资金当做今后的生产发展基金。

    原三队那边也分发了口粮并进行了现金分红,口粮是按照平均每人180斤发放的,现金分红也很少,平均数只有165元。

    “队长,我们那边还结余了4万斤稻谷以及8300元现金,大家一致要求归入新二队,你看怎么处理?”

    原三队的家底虽然不厚实,但社员们的觉悟还是有的。

    他们也没有分光,尽量剩余了一些粮食和现金,要求并入新二队。

    尽管不多,但已经尽力了。

    赵金生在2号禽舍这边找到方唯,说了这件事。

    “三队以前不富裕,真不用这么做。至于怎么处理,我现在召集队干部开会,大家拿主意吧。”

    方唯多少有点感动,人家有这个姿态,原二队的社员也就无话可说。

    这样的话,双方就不容易产生矛盾,更利于尽快融合在一起。

    随后,两人一起来到了队部,方唯让人把队干部都喊过来,开会商量此事。

    “老赵,三队那边还是把稻谷和剩余的现金分了吧,心意到了就行,回头我会和社员们说的。”

    郑虎也觉得三队的做法很讲究,但没必要苦了社员们。

    方文书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这件事只有落到实处,才能

第140章 核定任务,会哭的孩子有乃吃(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