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大鸿胪张义?
说实话这个念头还是在刘辩脑中萌生过的。
曾经何时哪个男人没有将自己代入过那些面对文臣谏言割地求和或是弃地不守的君王,然后手起刀落将软弱的求和派斩首示众鼓舞军心?
但幻想终归是幻想,有些人值得一杀,但有些人却也并非完全是因为懦弱。
至少尚武的大汉,还不至于沦落到某个大怂的地步。
张义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认为应该放弃凉州,但却忽视了军事和政治的角度。
大汉若是放弃了凉州,那便失去了藩屏,三辅之地直面凉州羌胡袭扰,届时局势只会愈发糜烂。
而且大汉失去了凉州,必然也会动摇统治。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失了凉州,大汉还算是大一统吗?
刘辩从沉吟中回过神来,撤去了屁股下的支踵,毫无仪态地斜靠在凭几上,右腿直直伸出,左手抱着屈膝着的左腿,就这么静静地听着朝臣们的争论,仿佛事不关己似的。
但渐渐的,有人觉察到了太子的仪态,虽是无礼之态,但嘴角那抹似笑非笑的笑意却令人不自觉闭上了嘴。
杨赐略有些佝偻着腰身,凝目看向太子席位上的那道身影,回想起天子昔日当着百官的面拒绝请议太子的理由“为人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
但大汉的开国之君,那位太祖高皇帝,难道不也是轻佻之君?
轻佻者……当真无威仪吗?
杨赐只看过高皇帝的画像,他不知道真实的高皇帝究竟是如何轻佻模样,但杨赐觉得,也许高皇帝就是这般仪态。
良久,随着朝臣们的争闹逐渐息声,刘辩的目光缓缓落在御史中丞张昭的身上。张昭会意,带着侍御史开始维持朝议秩序,一声声“肃静”喝止住了最后的零星议论。
“诸卿,可知秦缘何能够破灭六国一统天下?”
不过刘辩并没有给群臣接话的机会,而是自顾自述说道:“兵不利?战不善?”
“非也,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对于太子这种将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于割地求和的论调,众人倒是也觉得颇为新奇。
以往士人品评秦灭六国之事,虽喜批判六国不团结,但总体仍然是认为秦兵骁勇如虎狼,是秦太强才灭亡六国,而非六国太弱被秦灭亡。
当然,满朝饱学之士谁都听得出太子将六国灭亡归咎于赂秦的论调太过片面,但也未尝不是新论,倒是也静下心来倾听太子所言,同时将这件事暗暗与议弃凉州之事联想至了一块。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刘辩支起身子起身,按着腰间的元治剑,缓缓走下台阶,目光在那群因为地域歧视而议弃凉州的朝臣中扫视着,不怒自威的面容着实令这些人不敢直视。
不少人被太子的目光扫到后,纷纷低下头,有的甚至不自觉地往后缩了缩身子。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呵,至于颠覆?”刘辩冷笑着,缓缓吐出了四个字,一字一顿道,“理固宜然!”
尽管他始终在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可但凡是个人都听得出,太子分明是在以古喻今,甚至都不在意所言不祥,着实是惊到了满殿朝臣。
太子就差没说,弃了凉州,大汉就要亡国了,而且还“理固宜然”?
这话谁敢接啊!
“诸卿也许有诸卿的缘由,认为凉州可弃,然大汉就只有十三个州!”刘辩骤然拔出腰间元治剑,环视朝臣,“孤没有太祖、世宗和世祖开疆拓土的本领,但孤绝不做失地之君!”
言罢,刘辩行至自己的桌案前,双手倒握长剑,咬紧牙关,用力向下刺去,剑身透过桌面,发出咔啦的碎裂声。
“敢复有言当弃凉者,与此案同!”
眼见百官默然,刘辩索性直接拍案而定,指向重号将军的席位道:“左将军,你去凉州平叛,右将军去并州,需要哪些人辅弼大军,需要征召多少人征战,你们就在嘉德殿内讨论个章程出来。”
“至于大鸿胪……”
刘辩缓缓看向立于殿中的张义与傅燮,面对傅燮眼中的激昂之色,他却缓缓摇了摇头,看向张义道,“孤欲请大鸿胪为辛劳一趟,以大鸿胪身份兼领参羌将军之职,随右将军的大军走一遭凉州,为平叛费些心神。”
“殿下?”
张义有些茫然,心中颇为费解。
站错了队,是要掉脑袋的。
按理说太子都将弃凉和亡国等同了,即便他身为九卿,不至于被斩首
第133章 敢复有言当弃凉者,与此案同!(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