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箱吧,导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章 新挑战和姜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京城,继续拍摄。

    《十年》的女主依旧是从学生中选,最终选了中戏96班的张彤。

    因为除了她外,再无别人有宝箱。

    这姑娘的绿色宝箱,词条很简单,写着:想做女主。

    轻松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和张彤一起来试镜的还有她的同班同学曾离。

    这位号称两百年美女总算是在路江面前露了真容。

    好看是的确好看的,个高腿长,颜值很有大青衣冲击感。

    但以路江现在的水平来看,这脸也的确不太适合大银幕,长了些。

    选定张彤后,宝箱掉落一个MV:《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挺好的歌,下张专辑可以用上,路江还寻思这是不是和张彤是XJ人有关.

    为图方便,《十年》的取景地就在中戏校内,拍摄期间,班主任和导演系刘主任来到片场。

    路江作为本届大专导演系毕业生里最受关注的存在,他俩自然要来看看毕业作品的情况。

    路江也没藏着,直接把《不醉》的剧本和分镜拿给他们看。

    然后获得了刘主任的连连称赞,表示剧本很不错。

    接着就开始聊直升本科一事。

    路江只说等拍完了再说。

    刘主任走后,多日没信儿的高希希也终于带来了北电方面的消息。

    “小江,明晚一起见见我老师。”

    当晚,路江随高希希一起来到高希希老师的家。

    路上,路江才知道高希希的老师居然是司徒兆敦。

    这位大佬曾任北电导演系主任,曾任北电导演78级的班主任。

    也就是说,老谋子、大诗人、田壮壮等名导,都是他学生。

    不过相比于这个,司徒美堂之孙的身份更是响亮。

    开了门,路江便见一个六十来岁的大高个热情迎接。

    “来了,这就是路江吧。”

    “司徒老师您好。”

    “好好,快进来.”

    进了屋,先喝茶。

    简单交谈中路江知道,现在司徒兆敦正开启新事业,去年北电开设纪录片专业,他就是主抓人。

    拍摄纪录片远比电视剧和电影辛苦,因为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既然是真实,那就得实地拍摄,实事求是。

    前些天他刚刚带了一批学生拍完关于春运、春节相关题材的片子,走了6个省,除夕都是在外面过,直到昨天才回来。

    这也是这么些天高希希一直没有消息的原因。

    喝了一壶茶后,话题这才来到路江的《不醉》上。

    司徒兆敦首先就是问了怎么实现十六分钟的一镜到底。

    “你这分解图里有许多狭小空间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转换的镜头,你应该知道按照现在的技术,这些镜头只能用剪辑实现,一镜到底的情况下实现难度却很大,你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大的难度?”

    司徒兆敦皱着眉头很是有些严肃。

    他说的就是《不醉》中,前一秒镜头还在拍黄博后脑勺,下一秒镜头转了一百八十度,拍起了黄博的正脸,接着又转一百八十度,以黄博的视角,也就是后世“脑袋上长摄像头”的视角拍摄,主角的两只手还能从镜头后伸出,做到完全的第一视角既视感。

    这种镜头对后世来说很容易实现,因为摄影设备已经微型化。

    放在现在其实也能实现,并且难度也不大,只要分段拍,最后后期剪辑即可。

    但现在路江却是要搞一镜到底,而且还是狭小空间,这难度就大了。

    司徒兆敦很想知道路江到底是天马行空一拍脑门瞎想出来的点子,最后却实现不了,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手里已经有把握的。

    路江没卖关子,照着分镜图详细说了办法。

    黄博拍摄时候是用了斯坦尼康稳定器+数码摄影机拍摄。

    全套设备架设在一个人身上,重量可接受,操作也方便,全程几乎都是黄博自己控制镜头。

    这样的拍摄方式要是再放时间后就更容易实现。

    一部手机,一个小型手持稳定器即可。

    但现在毕竟是99年,光是数码摄影机这一块就实现不了。

    用胶片摄影机又大太重,没法单人独立完成。

    好在金手指也给了一些小技巧和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放在十年后是不值一提的,但放在现在代表的就是“创新”。

    在这些创新技术的加持下,现在路江就可以一小部分用黄博的路数,其余用传统第三人持镜的方式拍摄。

    前者用于第一人称视角和狭小空间拍摄,做到极限还原效果,后者负责其余大部分镜头。

    当然这也会带来人工和单人设备转接的问题。

    对此路江也已经安排好了节点。

    也就是在某几个镜头下,用人工的方式实现设备转换。

    总体来说,难度

第42章 新挑战和姜闻(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