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段王爷的江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那堪回首白头(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段王爷的江湖》之《月缺月圆》第四章那堪回首白头(6)

    在段王爷的精心治理下,大理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之景愈发显著,在周边诸国间的影响力亦与日俱增。这一日,段王爷收到车迟国传来的消息,车迟国丞相慕容复兰,这位江湖上素有“马兰花”之称的人物,将应邀携车迟国王子王洛笙前来大理国访问。此讯一出,宛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大理国朝堂上下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

    段王爷听闻此消息,往昔如烟的回忆瞬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尤其是王子王洛笙,这个“笙”字,是段郎为儿子取的名字。车迟国王子难道是我儿段笙吗?

    遥想当年,他在江湖漂泊闯荡之际,与车迟王妃清秋蝶不期而遇。二人目光交汇的刹那,仿佛有电流穿过,一见钟情的浪漫就此上演。很快,他们便深深坠入爱河,在如胶似漆的相处中,爱情的结晶悄然孕育。

    分别之时,段王爷满怀柔情地为尚未出世的孩子取名,若是男孩,便叫笙,寓意其人生如悠扬笙乐般美好;若是女孩,则唤葵,愿其如向日葵般向阳而生。后来,清秋蝶嫁入车迟国,诞下了如今的车迟国王子王洛笙,也就是段王爷的次子段笙。车迟国老王爷已然亡故,清秋蝶暂时垂帘听政,让王洛笙王子学习治国理政,并随表姨丞相马兰花四处游历以增广见闻,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待时机成熟再举行登基仪式。

    段王爷深知,此次车迟国的访问意义重大非凡,它不仅关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更可能牵出诸多复杂的过往情感与利益纠葛,犹如一团错综复杂的丝线,等待着他去梳理。于是,他立刻召集陈雨辰、段芝、段荥、段蔓、段萸等人,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接待车迟国使团。

    “此次车迟国来访,我们务必以最高规格相待,容不得丝毫懈怠。”段王爷神色凝重,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郑重其事地说道。

    陈雨辰毫不犹豫地点头回应:“父王放心,儿臣定会精心安排好护卫与礼仪诸事,定让车迟国使团在大理国的行程既安全又体面。”

    段芝略作思索,目光中透着聪慧:“外交礼仪方面,我定会精心筹备,做到尽善尽美。同时,我也会留意使团成员的一言一行,洞察他们此次来访是否另有隐情。”

    段荥紧接着说道:“经济合作乃是外交的关键部分,我已准备好相关贸易提案,若寻得契机,便与他们深入商讨,以推动两国经济交流迈向新高度。”

    段蔓和段萸相视一笑,段蔓轻快地说道:“我们会密切留意江湖上的风吹草动,绝不让任何企图捣乱之人破坏两国的友好交流。”

    在众人紧锣密鼓的精心筹备下,大理国以一场盛大隆重的仪式迎接车迟国使团。车迟国丞相慕容复兰身着华丽考究的服饰,每一处衣褶都仿佛诉说着精致,气质高雅如空谷幽兰,身旁的车迟国王子王洛笙更是英俊潇洒,身姿挺拔,风度翩翩。段王爷亲自出城相迎,当他的目光与王洛笙交汇的瞬间,心中如被重锤击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那是多年未见的生疏,是血脉相连的亲切,更是未能陪伴其成长的愧疚。

    “段王爷,久仰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慕容复兰嘴角上扬,露出恰到好处的微笑,优雅地说道。

    “丞相气了,本王在贵国曾经受到丞相特别热情地接待与十分周到的照顾,如今您率车迟国使团远道而来,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段王爷礼貌回应,言语中尽显东道主的热情与谦逊。

    欢迎晚宴上,觥筹交错,气氛热烈而融洽。然而,段王爷与王洛笙之间,偶尔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仿佛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隐藏着一些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愫。晚宴结束后,段王爷安排车迟国使团入住了精心准备、布置温馨的馆驿。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段王爷的床榻前。段王爷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清秋蝶,那个曾经与他情深似海,却无奈分离的女子。她在车迟国的生活,是否顺遂如意?而王洛笙,这个从未正式相认的儿子,对自己又怀着怎样的看法?无数的疑问在他脑海中盘旋。

    第二天,阳光透过议政厅的窗户,洒在众人身上。正式的外交会谈在王府的议政厅拉开帷幕。双方就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交流。段荥提出的贸易提案,凭借其前瞻性与可行性,得到了慕容复兰的认可,双方初步达成了一些经济合作意向,为两国未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会谈之余,王洛笙主动约段王爷聊天。两人漫步于王府的花园中,四周静谧无声,唯有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气氛略显尴尬,仿佛有一层无形的薄膜横亘在两人之间。

    “王爷,我……一直对您有所耳闻……关于您的江湖传奇,都是母亲对我说的。”王洛笙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与羞涩。

    段王爷看着他,目光中满是慈爱与复杂,轻声问道:“这些年,你……你们过得可好?”

    王洛笙微微一愣,似乎没想到段王爷会如此直接地关心自己母亲。

第四章 那堪回首白头(6)(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