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中盗墓手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9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二伯一口说出眼前景象在模仿贯胸国人,应该是看过插图本山海经。

    嗯,不要以为插图本山海经只有现在有。

    其实在木板印刷兴起之后,很多古本图书都有过插图本。

    如广为人知的四大名著,甚至《金瓶梅》,都有古插图本。

    我看到被串在木棍上的三个人时,也想到了贯胸国。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贯胸国在其东,其为人胸有窍。

    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洞的意思。

    所以按字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贯胸国在臷国的东边,那里人的胸口都有洞。

    《竹书纪年》第一卷黄帝轩辕氏记,对贯胸国也有记载:五十九年,贯胸国来宾,长腿国来宾。

    意思是轩辕黄帝在位的第五十九年,有贯胸国和长腿国的宾到来访问。

    魏晋时期成书的《异域志》,对贯胸国的记载更加详细:胸有窍,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胸抬之。

    这段话对贯胸国人的形象描述更加具象化。

    说贯胸国里地位尊贵者都不穿上衣,令地位卑下的人用竹木从自己胸口洞中穿过,然后把自己抬起来。

    由此开始,后世山海经的配图中,都会用木棍穿胸把人抬起的图画来描绘贯胸国人。

    跟章教授学习时,我曾翻看过《山海经》。

    当时对《山海经》中对贯胸国的记载嗤之以鼻。

    觉得正常人怎么可能胸口有窟窿。

    即便胸口有窟窿,也肯定不会让人把竹木穿进去抬起来,因为那样做肯定会非常疼。

    为此我还特意向章教授请教。

    问他《山海经》是不是古人幻想着瞎编出来的。

    章教授神色严肃的摇头:“是不是古人幻像出来的,我也不知道。”

    “但也没证据能证明《山海经》是编造出来的。”

    “就好比贯胸国的记载,有可能是记述语句过于简洁,导致后人理解有误。”

    “也可能跟贯胸国原始信仰有关。”

    “他们可能认为胸口穿孔可以通神,在举行巫祭仪式的时候会用利器贯穿胸口。”

    “在西南一些地方就流传有类似习俗。”

    “会在举行巫祭仪式时,把胸前和背后的皮肤拽起来,用利器从拽起的皮肉间穿孔而过。”

    章教授举的例子,并不是从前胸到后背整个洞穿。

    只是在拽起的皮肤上横向穿孔而已。

    只会伤到皮肉,不会伤到内脏,有点像打鼻环或脐环的状态。

    这番解释一度让我恍然大悟。

    觉得贯胸国的贯胸,只是在胸口皮肤上穿个洞而已。

    但眼前的场景,却颠覆我曾经的认知。

    竟然真有把人串在木棍上的仪式!

    还是把活人串在木棍上!

    我头皮发麻的呢喃道:“这仪式太残忍了。”

    “可他们为什么会用贯胸国的仪式?”

    这是我最想不通的一点。

    《山海经》中,贯胸国被列在海外南经之中。

    说明贯胸国是处于海外之南的地方。

    而纸坊头村所在的宝鸡,则是处于内陆的大西北。

    从地理位置来说,应该和贯胸国毫无关联。

    完全不可能传承贯胸国的巫祭仪式。

    再一个从历史角度看,宝鸡是西周都城所在。

    周边地域的巫祭仪式即便有所流传,也应该流传周王室的巫祭仪式才对。

    郑二伯听到我的话,跟着点头道:“是啊,这地方跟贯胸国八竿子打不着啊。”

    “用鱼国的仪式我还能想得通,毕竟这里曾经是鱼国封地。”

    “可怎么用了贯胸国的仪式?”

    韩斌缩在我身后,很小声的嘀咕道:“会不会过去的鱼国人,是从贯胸国迁移来的?”

    他的话让我和郑二伯都愣了一瞬。

    郑二伯随即拍着腿道:“这还真有可能!”

    “竹书纪年里就提到过,轩辕黄帝在位第五十九年的时候,贯胸国曾派人来访。”

    “这说明贯胸国很早就和内陆有往来。”

    “武王伐纣召集天下共同讨伐殷商,不少部落都派人响应。”

    “也许那时贯胸国也派人来支持周武王。”

    “战事平定后论.功行赏,给贯胸国派来的贵族分封土地成为鱼国。”

    这番推测,其实是有可能的。

    武王伐纣取代商朝之后,周朝大封八百诸侯。

    被分封的八百诸侯中,肯定有其他部落派来参战的有功之臣。

    呜!

    村里突然响起哀怨凄凉的号角声。

    漆黑的夜,面对被串在木棍上的三个活人,突然响起无比哀怨凄凉的号角声。

    瞬间就让我全身毛孔都炸开了。

    韩斌身子如筛糠般颤抖

第669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